2023-10-13 01:17:32
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在日内瓦时间9:30(北京时间15:30)正式发布了《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其中“科技集群章节” 所确定的全球顶级科技集群及其排名备受关注。
排名显示,位于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科技集群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榜首,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列第二,首尔科技集群位列第三,第四名第五名分别是北京科技集群和上海—苏州科技集群。
目前,全球五大科技集群全部位于东亚。同时,今年的报告亦显示,中国拥有24个顶级科技集群,比去年的21个有所增加,成为拥有最多顶级科技集群的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以旧金山、纽约、东京、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世界一流湾区,聚集大量优质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新名片和核心驱动力。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这一成绩充分显示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劲创新活力。
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位于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科技集群相比,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还存在着差距。
科技集群是任何经济体创新表现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何时可以超越东京—横滨科技集群?粤港澳大湾区距离世界科技创新的顶峰高地还有多远?
现状:科创动能强劲 多年坐二望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每年发布一次,对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排名。自2007年首次发布以来,《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被认为是深入了解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创新表现的主要参考指标,并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基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科技集群通过把科学、企业和企业家聚集在一起,这些城市或区域能够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将科学创意转化为切实的影响力。
2020年之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统计的是深圳-香港集群,2020年加入了广州,变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近年来,大湾区这一集群一直稳定排在全球第二的位置。
《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平均每100万人可以生产2291份PCT申请,发表3092篇科学论文。
换言之,一个卓越的科技集群,其背后需要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其体现的也是一个区域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细观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可以发现,一流大学和一流民企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成为全球第二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Top PCT applicants这一指标里,华为、Oppo和中兴三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5673、8341、6451,三家联手贡献了整个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36%的专利申请量。
在Top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里,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分别以20466、14775、8047的高端论文发表数量位列前整个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前三名,占比也达到28%。
在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高端专利申请领域中,占比最大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而高端论文的发表学科中,占比前几名的学科分别是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此外,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PCT专利申请中,有3%是与其他地区合作提交的。
其中,北京科技集群、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和墨尔本科技集群成为最受欢迎的合作地点。
同时,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科研论文中有63%是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发表的。
排名前三的合作地点分别是北京科技集群、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和武汉科技集群。
从中不难看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自身除了拥有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外,也展现出协作与共享的开放创新精神。
差距:科创人均效能未充分释放
目前,东京湾区中“东京-横滨”科技集群创新指数位居全球首位。
这片区域拥有高水平大学10所,进入ESI前1%学科69个,集中了日本70%以上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湾区内的筑波科学城已成为具有复合功能的科技新城、产业新城,是日本的科创“发动机”。
对比东京-横滨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差距在哪里?
事实上,从顶尖专利和高端论文这两项指标的总量上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是超过“东京-横滨”科技集群的。
在Top PCT applicants这一指标里,为东京-横滨科技集群贡献最大的公司是三菱电机。其贡献专利数是12507,占比为10%。
反观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PCT专利申请数据,华为的专利贡献数为25673,占比为23%。
在Top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这一指标中,为“东京-横滨”科技集群贡献最大的机构是东京大学。其高端论文发表量为17583,占比为15%。
而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中,仅中山大学一所大学的高端论文发表量为20466,占比为13%。
可以说,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和东京-横滨科技集群最大的差距不在总量,而在于人均。
过去5年,东京-横滨科技集群里,平均每100万人可以生产3520份PCT申请,发表3178篇高端科学论文。
反观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过去五年中,平均每100万人可以生产2291份PCT申请,发表3092篇高端科学论文。
在全球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7000万,GDP总量为,面积、人口和GDP总量均在四大湾区中处于领先位置。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是四个湾区中最低的,人均GDP最高的湾区是旧金山湾区。
和GDP与人均GDP的逻辑相似,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如果想要超过东京-横滨科技集群,成为全球第一科技创新高地,还是要把科技创新要素的总量持续做大,用更大的科创总量带动更高的科创人均产值。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被国家赋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任务,拥有高水平大学13所,其中香港拥有5所世界百强高校,进入ESI前1%学科132个,已布局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个和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国际化水平高。
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校、实验室等科创资源方面不逊于旧金山、纽约、东京等湾区,但科创资源的单位人均产值未能有效发挥,创新动能的转化率没有被充分释放,科创发展的潜力依然十分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东京湾区只有1所。而且,在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上,东京湾区也落后粤港澳大湾区。
此外,东京湾区建设已经很成熟,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而粤港澳大湾区其实还有大片未充分发育的土地空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在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科技领、产业领域上保持住先发优势,同时继续扎实稳妥得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集群未来是很有希望登顶的。
破局:融合聚力,让科创要素过“河”融“湾”
9月12日下午,广东省新闻办在深圳市福田区深港国际科技园H栋国际会议厅举行广东省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抛出了一个问题。
朱伟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但是,河套与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相比,面积相对较小,总共才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作为“两廊两点”之一,如何让河套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支撑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融合协调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河套上升为国家战略,便是让其以小地方能作大文章,让其先行探路,发挥“平台”和“通道”作用,释放出强大的科技创新“化学效应”和“乘数效应”。
河套的顶层设计无疑为整个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破局向前提供了思路。
那便是要推动创新资源不断积聚,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共享,让整个大湾区内的科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深度对接、叠加放大。
种种迹象表明,携手将“科创蛋糕”做大的发展思路已然成为大湾区各城市主政者们的共识。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依托科技(学)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要素流动畅通的跨境合作平台。
在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分校落地南沙区,并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同时,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在河套合作区成立“广州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实验室”。
在珠海,澳门高等院校四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在横琴设立分部,珠澳携手共建科创产业新高地。
在东莞,自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这里陆续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建成多物理谱仪;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
在深圳,以河套为重心,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顺利开园,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在此落地。未来,整个河套合作区将联动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等重大原始创新平台,努力让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这里试验、转化、产业化,争取将河套合作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让知识技术过“河”融“湾”,让人才资源过“河”融“湾”,让资金要素过“河”融“湾”……
在科技创新上疏筋通骨的粤港澳大湾区定能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国家使命面前,再赴美好明天。
来源:南方+记者 崔璨